Video Background
lion

多媒體當代實驗「獅劇」
《千里走單騎》

楊春江
Play Stop
香港文化中心劇場
9-10.11 (五–六)8pm
10-11.11 (六-日)3pm
Seat Plan座位表
$240,
$180
節目全長約1小時,不設中場休息
觀眾務請準時入場,遲到者將不獲安排進場
kwok

還萬獸之王應有本色 讓失傳「獅劇」重現光彩


關羽,真的只有關二哥的想像嗎?

舞獅藝術植根於廣東,集合舞蹈、敲撃樂、功夫、雜耍等元素,源遠流長;老一輩的藝人並把風水學說融入其中,連結人文生活。古時,「獅劇」更是一種說故事的戲劇形式,透過擬人法等風格化手法,演繹《三國演義》等經典故事。


香港資深編舞家楊春江夥拍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、本土不同媒介創作人及舞者,從《三國演義》〈千里走單騎〉擷取靈感,拼湊出天馬行空的意象,拆解對於經典人物,如關羽、曹操、六將等的既有想像;並以實驗劇場手法,糅合當代舞蹈、傳統舞獅、實驗音樂及多媒體元素,重閱名著章節,來個乾坤大挪移,重塑已失傳的「中國獅劇」神髓。


藝術總監/編舞:
跨媒體創作團隊:
劉銘鏗(神父)、梁基爵、成博民、王健偉、蘇善誼
舞者/聯合編舞:
李拓坤、 李匡翹、 毛維黃翠絲
獅劇顧問:
郭文龍
舞獅/戰鼓陣藝術編排及演出:
相關資料

每場演出後均設藝人談
閱讀更多

獅子也是藝術家──多媒體當代實驗「獅劇」《千里走單騎》

文:願良
圖片提供:楊春江、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

被譽為萬獸之王的獅子,今天在喜慶時節的舞獅表演裡,往往只是搞搞氣氛,不見得特別威武,更遑論個性;在黃飛鴻電影的武打場面中,穿梭在梅花樁上的獅子技驚四座,霸氣十足,卻又似乎欠了一點內在情感或藝術美感。今年11月,多媒體當代實驗「獅劇」《千里走單騎》將於新視野藝術節世界首演,令人好生好奇:獅劇究竟是什麼?剛勁俊美的獅子如何與《三國演義》的亂世英雄相得益彰,展現人物的性格特質,以至刻板印象以外的內心世界?

舞台上的獅子
談這些之前,先略述獅子的一些戲劇形象。日本歌舞伎之中,有一系列名為「石橋物」(しゃっきょうもの)的作品,專門以獅子作為主角。其中一齣《鏡獅子》(かがみじし),舞台演出由日本電影巨匠小津安二郎在三十年代拍成紀錄片,擔綱的著名演員六代目尾上菊五郎兼擅男角(「立役」たちやく)、女角(「女形」おんながた),分飾少女彌生和勇猛駭人的獅子精。劇中,彌生在新春祭典獻舞助興,當她拿起祭壇的獅子頭道具起舞時,獅子的靈魂竟然附到她的身上。少女不由自主被拖進後台,再出場的時候已變成獅子精,與兩隻蝴蝶追逐,雄姿英發。此作有相當完整的情節,把舞蹈和音樂串連起來,戲劇架構相當成熟。

在中國戲曲體系裡,紹劇以猴戲馳名,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》等劇目廣受歡迎。猿類與人類同屬靈長類動物,人模仿猴較為容易;獅子則屬貓科類,戲劇處理須更花心思,舞獅藝人要表現獅子的「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動、靜、驚、疑」八態,突出牠的輕靈威武。綜觀各個戲曲劇種,似乎沒有以獅子為中心的劇目。為了更深入了解「獅劇」,筆者特地向《千里走單騎》獅劇顧問郭文龍請益。

lion dance
郭文龍師傅(左)、鄭鑫洲師傅

舞獅與戲曲涇渭分明
現為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總教練的郭文龍師傅表示,傳統舞獅是學習功夫的輔助運動,一直依附在武術和武館之上,獨立於戲曲體系。(註1)有別於戲曲的舞台演出,舞獅主要在街頭表演,比較隨意,講究即場發揮;又由於創作過程較少文人參與,獅劇(或戲劇情節較為完整的舞獅演出)的傳承主要依靠藝人口傳心授,鮮有文獻記載。

自古至今,獅劇大多以三國故事為基礎,「獅頭的顏色也有含意,例如張飛是黑色,突顯他的驍勇;關羽是紅色,代表仁義;劉備是彩色,象徵智慧;黃忠是黃色,代表忠心。」郭師傅說。近代,舞獅在馬來西亞的發展比香港蓬勃,有「老夫子」之稱的馬來西亞大師林明國曾告訴郭師傅,除了三國故事之外,獅劇並有《卧冰求鯉》、《孔融讓梨》、《薛仁貴三箭定天山》、《雙獅報喜》、《枯樹藏金》等劇目。

lion dance
郭師傅強調創新之餘,必須保持獅子「輕靈威武」的應有形象。

不僅是武術的附庸或體操活動
自八十年代至今,舞獅在香港已經發展成為廣獲認同的體育競技項目,本地的舞獅運動員經常在國際比賽奪標,例如2016年,郭師傅便率領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在印尼世界龍獅大賽中,勇奪北獅項目冠軍。那麼,舞獅會否偏重難度和技巧,忽略藝術內涵呢?致力把技術昇華為藝術的郭師傅,釐清了筆者的誤解:「一場精彩的舞獅,會令觀眾錯覺獅子有生命,會有交流。」原來,獅子的形態、神態、演出的音樂、佈局編排以至藝術感染力,統統是舞獅比賽的評分準則。多年來,(註2)郭師傅抱持開放的態度與不同範疇的藝術家合作,力求擴闊大眾對於舞獅的想像,例如融合hip hop街舞,採用LED彩光裝置的獅身設計等;熱愛魔術的他,更笑言曾經構思創作「魔術獅」!透過今年的新視野藝術節,他期待與香港著名編舞家楊春江,一同為傳統獅藝開拓新視野。

lion dance
多媒體當代實驗「獅劇」《千里走單騎》藝術總監楊春江

當代手法重塑被遺忘的獅劇
楊春江在大學主修藝術,後自習舞蹈,曾獲獎學金到荷蘭、英國研習編舞。他慨嘆大眾在香港談及當代藝術,普遍離不開西方思潮和文化,卻往往忽略了香港自身的優勢;因為文革,舞獅被推到香港及東南亞,所以本地藝人的水平很高。楊氏深感自己有責任「優化」我們的舊有文化,與現代觀眾接軌,近年積極創作了一系列以獅子為主題的舞作,包括2016年新視野藝術節「微藝進行中」的戶外演出《當代宗獅》。藝術節看中了作品的潛力,遂進一步支持他延伸創作,成就了這個多媒體當代實驗獅劇。

今次選取《三國演義‧千里走單騎》一折,既遵從獅劇的傳統,更因為「過五關斬六將」等動作場景有利於舞蹈設計,而且人物關係層次豐富,大有空間鋪演內心戲,例如曹操對關羽的知遇之恩、劉備與關羽的兄弟情。「關羽送嫂途中,為何要月下讀《春秋》?」楊氏提出這個疑問。這位忠勇可嘉的大將,終究是血肉之軀,會不會也有情欲的牽扯?

戲劇內容方面,楊氏擺脫傳統的線性敍事方式,遊走於虛實之間,以各種意象呈現人物的內心。演出者大多是現代舞背景,為了準備演出,跟隨郭師傅的弟子鄭鑫洲教練學習舞獅的基本功,參演上肩上杆疊羅漢、舞樂競技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,並會加入跑酷(Parkour)元素。

音樂方面,在傳統舞獅的鑼鼓鈸以外,郭師傅曾經加插笛子、二胡、嗩吶等樂器,楊氏也試過把電子和當代中國音樂融入舞獅作品;今次特邀香港著名音樂創作團隊「人山人海」成員梁基爵,作出更多新嘗試。劉銘鏗(神父)等人組成的跨媒體創作團隊,在視效方面如何為獅劇別開生面?楊春江喜歡保留神秘感,卻表示現時舞獅罕見的「大頭佛」將會重出江湖。且看這位佛祖派來的羅漢如何駕馭雄獅,為這齣新派三國獅劇添上喜劇色彩。

lion dance
鄭鑫洲師傅(左)將聯同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其他成員,演出梅花樁及戰鼓陣。(概念圖片)


本文出自《PAR表演藝術》310期2018年10月號

註:
1: 另有論者指出,廣東粵劇與舞獅從來未有結合過,完全分家,也沒有大戲加演舞獅的習慣。詳見姜偉池著:《我不是師傅:一代醒獅之路》,香港:三聯書店,頁202。
2: 詳見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的獅藝比賽評分標準: http://www.hkycac.org/img/p/download/zh_hk/grading-standard_lion_optional.pdf
回到最上
讀取中